“匠心筑梦 百年芳华”工运知识竞赛举行 衡水职工竞逐“最强大脑”
“匠心筑梦 百年芳华”工运知识竞赛举行 衡水职工竞逐“最强大脑”
“匠心筑梦 百年芳华”工运知识竞赛举行 衡水职工竞逐“最强大脑”
8077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(dìxiàshuǐ)严重超采区实现清零——
河北衡水拧紧(níngjǐn)“水龙头”
白鹭在衡水湖嬉戏觅食(mìshí)。王铁良摄
滏阳河衡水市区段鸟瞰(niǎokàn)。陈 康摄
河北省衡水市,虽名中带“水”,却是一个缺水(quēshuǐ)城市。而且,衡水还是一个农业大市,农业用水占到了(le)全市总用水量的77%。
因为缺少(quēshǎo)地表水,农业生产(shēngchǎn)活动不得不长期开采地下水。河北省黑龙港(hēilónggǎng)流域,包含衡水、沧州、邯郸、邢台4市,因多年超采地下水,形成了一个巨大的“漏斗区”。
2014年(nián)之前,河北省地下水总超采量达59.73亿立方米(yìlìfāngmǐ),其中衡水市(héngshuǐshì)超采量11.27亿立方米,占全省超采量的18.87%,衡水市深层地下水超采10.27亿立方米,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(qū)面积达8077平方公里。
今年,水利部、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新一轮全国(quánguó)地下水超采(chāocǎi)区划定成果,衡水市8077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严重(yánzhòng)超采区已全部清零,2024年下半年(xiàbànnián)深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累计回升6.3米,位列全国第二。
这样的“逆转”是(shì)如何发生的呢?近日,记者来到衡水市(héngshuǐshì)进行了调查。
少采水,多补水,拉动(lādòng)地下水位回升
5月下旬,衡水市安平县东(dōng)呈干村,风吹麦浪(màilàng)。种粮大户李占圈正在田间察看小麦(xiǎomài)长势,约2000亩小麦正值灌浆抽穗期,麦穗饱满,麦田里金绿相间。
麦田(màitián)旁坐落着灰色的机井墩台。“早年我们抽这(zhè)机井里的地下水浇地,没(méi)啥用水限制,都是‘大水漫灌’,用多少都没人管。”李占圈说。
衡水根据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需求,将不同区域(qūyù)划分为禁采区和限采(xiàncǎi)区:禁采区关闭所有取水井,限采区内地下水超采程度相对较轻且缺少替代性(tìdàixìng)水源,取水井限制性使用。东呈干村就处于限采区。
如今,李占圈仍然在(zài)用这口井浇地,但取水(qǔshuǐ)方式已大不相同。“现在机井旁安装了刷卡用电设备,我们需用手机扫描电表(diànbiǎo)上的二维码才能完成用电申请,继而(jìér)完成取水。”李占圈说:“水用得多,电费也高。像我们这种地种得多的人,更得打个算盘,仔细计划着用。”
衡水市明确了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机井启用的总体责任,实施(shíshī)副县级(fùxiànjí)干部包联乡镇、乡镇干部包联行政村的层级管理机制。通过严格管控项目区取水井,实现了采水量的精准控制(kòngzhì)。
一面是严格管控地下水井(jǐng)采水,防止水位下降,另一面(lìngyímiàn)则积极回补地下水,拉动水位回升。
5月28日上午11时(shí),华北单体水面最大的淡水湖泊——衡水湖,迎来今年第二轮引黄入湖生态补水(bǔshuǐ)。
现场,衡水滨湖(hú)(bīnhú)新区资源保护局南关闸管理人员马存义与同事刘根长相互配合,按下提闸按钮,宽约3米的铁闸门缓缓升起,从河南濮阳调引的黄河水经约300公里长途奔流,由冀码渠涌入(yǒngrù)衡水湖。
平静的湖面顿时生动起来,水流(shuǐliú)交汇碰撞处,鲤鱼跃出水面(shuǐmiàn)。无人岛(wúréndǎo)或近岸的树丛、芦苇丛、香蒲丛中,苍鹭、斑嘴鸭伫立、游弋,仿佛都在“围观”这场期盼已久的补水。
“第二轮生态补水计划通过引黄(yǐnhuáng)工程(gōngchéng)引水1500万至2000万立方米,确保衡水(héngshuǐ)(héngshuǐ)湖水位始终保持(shǐzhōngbǎochí)在19.5米以上。”衡水市水利局引调水科科长王成说,衡水市每年结合水文监测与气象分析动态调整衡水湖补水计划,今年1月份,经位山引黄工程完成年内首次生态补水2553万立方米。
自2014年(nián)以来,来自黄河山东聊城位山段、黄河河南濮阳渠村段等地(dì)的外调水,通过(tōngguò)清凉江、冀码渠等多种渠道,累计向衡水湖生态补水8.2亿立方米。
近年来,衡水(héngshuǐ)大力疏通河脉(hémài),保障生态(shēngtài)补水。当地先后清淤疏浚滹沱河、滏阳(fǔyáng)河、南运河、清凉江等37条补水河道,治理河道总长度587.58千米,境内大运河、滹沱河、滏阳河实施生态补水全线贯通。
多(duō)引水、巧蓄水,让农田喝饱地表水
地下水井被关停或严管,作为农业大市的衡水,该(gāi)如何保障全市正常农业生产用水(yòngshuǐ)呢?
“要保障浇地(jiāodì)顺利,首先(shǒuxiān)要确保地表水水足水畅。”王成表示,衡水市立足水资源配置格局,大力实施跨(kuà)流域跨区域调水,通过破解引水时段和水量限制,由“冬四月”引黄(yǐnhuáng)变为常态化引黄,形成多条外调水线路,打造“多源互济”新格局。
然而,引来的水是否能够很顺利地抵达(dǐdá)每一块农田呢?
5月下旬,在衡水深州市(shēnzhōushì)北溪村镇西留(xīliú)曹村,村民祁迎春的100多亩麦田丰收在望。“麦子‘喝’的是渠水,浇起来非常方便。”
祁迎春所用的渠水,来自(láizì)九吉排干。九吉排干的上游叫辰(chén)时分(shífēn)干,前些年,辰时分干因泥沙沉积(chénjī)等导致渠道淤塞,九吉排干因此长期闲置。近两年,深州市全面开展清淤整改,并对渠道进行硬化提升,重新恢复了辰时分干的灌溉功能,九吉排干也迎来清澈的地表水。
“我们(wǒmen)通过‘一泵一井、一泵多井’有机(yǒujī)连接引水河渠和田间地埋管道,使地表水灌溉面积逐年提升(tíshēng),2023年达445万亩,2024年已提升至514.5万亩,总蓄水能力达到4.92亿立方米。”衡水市水利局(shuǐlìjú)副局长袁勇说。
“尽管水畅了(le)、渠通了,有时仍不能完全保障每块田都能浇上水。”听着(zhe)水利局工作人员的讲述,记者有些费解。
原来,在以往,位于河流上下游的不同(bùtóng)县(xiàn)区间在灌(guàn)溉期会发生“无序抢灌”现象:因缺少统一管理,上游县区或(huò)乡镇会通过控制闸涵、架设临时泵站等手段,争夺河渠水资源进行灌溉,导致下游灌溉河渠无水或者流量不足。
为破解(pòjiě)这一难题,衡水在(zài)灌溉期引水调度实行“提级管理”,将原来的县级调度改为市级统筹调度,并推行“先槽蓄再开闸(kāizhá)”模式,避免“农水”之争。
“我们利用一县一张农灌图,摸清农业灌溉需求与(yǔ)蓄水底数,逐个乡镇(xiāngzhèn)制定引蓄水计划,提前利用各地的河湖坑塘蓄水,待水量达标(dábiāo)、各地能保障灌溉需求后,再统一调度放水,实现上下游同时用水。”袁勇说(shuō)。
在这一过程中,衡水各县市区立足(lìzú)本地实际,通过盘活农村坑塘等各类“小微水体”,构建起“蓄水为用(wèiyòng)、生态为美、灌溉为农”的多功能水网(shuǐwǎng)体系。
在景县韩堡定村,该村在村南扩挖(kuòwā)、整修了一座可蓄水约13万立方米的坑塘,并通过输水管道引来马家渠的地表水,农灌(nóngguàn)期间(qījiān)用于灌溉。
“目前,我们村4眼农灌(yǎnnóngguàn)机井全部关停,亩均(jūn)节水约20立方米,灌溉成本由井灌每次60元/亩降低到渠灌每次30元/亩,实现了节省灌溉成本和(hé)压减地下水开采的双重目标。”韩堡定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张春利说。
上技术,强制度,全社会(shèhuì)掀起节水高潮
外(wài)调水多了、足了,农民是不是就可以像过去一样大水漫灌、随意使用了呢?袁勇告诉(gàosù)记者,“外调水保生存,节水谋发展。从长期来看,节水能提升水资源(shuǐzīyuán)韧性,保护生态,是一种更加‘治本’的(de)方法。节水才是应对长期缺水的终极方案。”
5月24日上午,在衡水市饶阳县大尹村镇北北岩村,果蔬种植大户(dàhù)王青怀(wángqīnghuái)轻触手机屏幕,启动智能微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。清澈(qīngchè)的水流(shuǐliú)随即顺着黑色的滴灌带精准滴入每一株西红柿根部,红中透粉的果实十分诱人。
“加入(jiārù)智能微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,省了50%的(de)水,还特别省时、省力、省钱,每亩大棚每年能节省成本1500多元。”王青怀说,现在村里(cūnlǐ)的5000多亩大棚,95%以上都安上了智能微滴灌系统(xìtǒng)。
如今,在衡水,广大农民(nóngmín)以种植结构调整为(wèi)抓手,强力推进节水技术的广泛应用,发展喷灌(pēnguàn)、微灌、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59.9万亩。
到底(dàodǐ)该浇多少水,农民把握不好,怎么办?专家来支招。
今年3月份春灌大面积(dàmiànjī)展开时,衡水市故城县组建由农业农村、农业科研等部门(bùmén)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帮扶队,深入各村开展技术指导。
“技术人员来到(láidào)我家地里时,我正准备给前野庄村种的80多亩麦田浇返青水。技术人员告诉(gàosù)我,因为我种的是抗旱品种冀麦,加之墒情不错,可以不用浇水。我这一遍水一亩地光电费就省(shěng)了七八十(qībāshí)块钱。”故城县郑口镇前李庄村民许钢胜说。
不仅是农业,衡水在(zài)全社会掀起节水高潮。
近年来,衡水在河北省率先(shuàixiān)出台《衡水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》,构建起全过程、全行业、全社会节水体系。当下,衡水又(yòu)在合同节水管理工作上(shàng)不断发力。
“合同节水管理(guǎnlǐ)就是指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(yòngshuǐ)户签订合同,由服务商负责募集资金、集成先进节水技术,对用水户的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运营管理,并通过(tōngguò)节水产生的经济效益回收投资成本并获取利润的模式。”衡水市节约用水促进中心副主任(zhǔrèn)贾鹏飞说。
5月21日,在衡水恒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,经处理达标(dábiāo)的中水通过专用管道输送至冷却塔,替代了原先使用的南水北调水源(shuǐyuán)。
“中(zhōng)水利用大幅降低(jiàngdī)了生产成本,2024年企业中水利用量达260万立方米,年节约生产成本400多万元,今年预计(yùjì)利用量可达450万立方米。”公司水务经理刘乃龙说。
“目前,衡水市已建成193家节水型单位、76家节水型居民小区、59家节水型企业(qǐyè)、2家节水型高校。”衡水市水利局局长侯玉东说,2024年,衡水市万元(wànyuán)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(xiàjiàng)18.5%;万元工业(gōngyè)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45.9%。
节水(jiéshuǐ)助力地下水压采治理。2024年12月份,衡水(héngshuǐ)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埋深62.91米,较上月回升1.95米,较上年同比回升4.24米,较2018年同比回升11.80米,三项指标均(jūn)排名河北省第一。(稿件原载《人民日报海外版(bǎn)(hǎiwàibǎn)》2025年06月24日第08版,记者史自强)


8077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(dìxiàshuǐ)严重超采区实现清零——
河北衡水拧紧(níngjǐn)“水龙头”

白鹭在衡水湖嬉戏觅食(mìshí)。王铁良摄

滏阳河衡水市区段鸟瞰(niǎokàn)。陈 康摄
河北省衡水市,虽名中带“水”,却是一个缺水(quēshuǐ)城市。而且,衡水还是一个农业大市,农业用水占到了(le)全市总用水量的77%。
因为缺少(quēshǎo)地表水,农业生产(shēngchǎn)活动不得不长期开采地下水。河北省黑龙港(hēilónggǎng)流域,包含衡水、沧州、邯郸、邢台4市,因多年超采地下水,形成了一个巨大的“漏斗区”。
2014年(nián)之前,河北省地下水总超采量达59.73亿立方米(yìlìfāngmǐ),其中衡水市(héngshuǐshì)超采量11.27亿立方米,占全省超采量的18.87%,衡水市深层地下水超采10.27亿立方米,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(qū)面积达8077平方公里。
今年,水利部、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新一轮全国(quánguó)地下水超采(chāocǎi)区划定成果,衡水市8077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严重(yánzhòng)超采区已全部清零,2024年下半年(xiàbànnián)深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累计回升6.3米,位列全国第二。
这样的“逆转”是(shì)如何发生的呢?近日,记者来到衡水市(héngshuǐshì)进行了调查。
少采水,多补水,拉动(lādòng)地下水位回升
5月下旬,衡水市安平县东(dōng)呈干村,风吹麦浪(màilàng)。种粮大户李占圈正在田间察看小麦(xiǎomài)长势,约2000亩小麦正值灌浆抽穗期,麦穗饱满,麦田里金绿相间。
麦田(màitián)旁坐落着灰色的机井墩台。“早年我们抽这(zhè)机井里的地下水浇地,没(méi)啥用水限制,都是‘大水漫灌’,用多少都没人管。”李占圈说。
衡水根据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需求,将不同区域(qūyù)划分为禁采区和限采(xiàncǎi)区:禁采区关闭所有取水井,限采区内地下水超采程度相对较轻且缺少替代性(tìdàixìng)水源,取水井限制性使用。东呈干村就处于限采区。
如今,李占圈仍然在(zài)用这口井浇地,但取水(qǔshuǐ)方式已大不相同。“现在机井旁安装了刷卡用电设备,我们需用手机扫描电表(diànbiǎo)上的二维码才能完成用电申请,继而(jìér)完成取水。”李占圈说:“水用得多,电费也高。像我们这种地种得多的人,更得打个算盘,仔细计划着用。”
衡水市明确了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机井启用的总体责任,实施(shíshī)副县级(fùxiànjí)干部包联乡镇、乡镇干部包联行政村的层级管理机制。通过严格管控项目区取水井,实现了采水量的精准控制(kòngzhì)。
一面是严格管控地下水井(jǐng)采水,防止水位下降,另一面(lìngyímiàn)则积极回补地下水,拉动水位回升。
5月28日上午11时(shí),华北单体水面最大的淡水湖泊——衡水湖,迎来今年第二轮引黄入湖生态补水(bǔshuǐ)。
现场,衡水滨湖(hú)(bīnhú)新区资源保护局南关闸管理人员马存义与同事刘根长相互配合,按下提闸按钮,宽约3米的铁闸门缓缓升起,从河南濮阳调引的黄河水经约300公里长途奔流,由冀码渠涌入(yǒngrù)衡水湖。
平静的湖面顿时生动起来,水流(shuǐliú)交汇碰撞处,鲤鱼跃出水面(shuǐmiàn)。无人岛(wúréndǎo)或近岸的树丛、芦苇丛、香蒲丛中,苍鹭、斑嘴鸭伫立、游弋,仿佛都在“围观”这场期盼已久的补水。
“第二轮生态补水计划通过引黄(yǐnhuáng)工程(gōngchéng)引水1500万至2000万立方米,确保衡水(héngshuǐ)(héngshuǐ)湖水位始终保持(shǐzhōngbǎochí)在19.5米以上。”衡水市水利局引调水科科长王成说,衡水市每年结合水文监测与气象分析动态调整衡水湖补水计划,今年1月份,经位山引黄工程完成年内首次生态补水2553万立方米。
自2014年(nián)以来,来自黄河山东聊城位山段、黄河河南濮阳渠村段等地(dì)的外调水,通过(tōngguò)清凉江、冀码渠等多种渠道,累计向衡水湖生态补水8.2亿立方米。
近年来,衡水(héngshuǐ)大力疏通河脉(hémài),保障生态(shēngtài)补水。当地先后清淤疏浚滹沱河、滏阳(fǔyáng)河、南运河、清凉江等37条补水河道,治理河道总长度587.58千米,境内大运河、滹沱河、滏阳河实施生态补水全线贯通。
多(duō)引水、巧蓄水,让农田喝饱地表水
地下水井被关停或严管,作为农业大市的衡水,该(gāi)如何保障全市正常农业生产用水(yòngshuǐ)呢?
“要保障浇地(jiāodì)顺利,首先(shǒuxiān)要确保地表水水足水畅。”王成表示,衡水市立足水资源配置格局,大力实施跨(kuà)流域跨区域调水,通过破解引水时段和水量限制,由“冬四月”引黄(yǐnhuáng)变为常态化引黄,形成多条外调水线路,打造“多源互济”新格局。
然而,引来的水是否能够很顺利地抵达(dǐdá)每一块农田呢?
5月下旬,在衡水深州市(shēnzhōushì)北溪村镇西留(xīliú)曹村,村民祁迎春的100多亩麦田丰收在望。“麦子‘喝’的是渠水,浇起来非常方便。”
祁迎春所用的渠水,来自(láizì)九吉排干。九吉排干的上游叫辰(chén)时分(shífēn)干,前些年,辰时分干因泥沙沉积(chénjī)等导致渠道淤塞,九吉排干因此长期闲置。近两年,深州市全面开展清淤整改,并对渠道进行硬化提升,重新恢复了辰时分干的灌溉功能,九吉排干也迎来清澈的地表水。
“我们(wǒmen)通过‘一泵一井、一泵多井’有机(yǒujī)连接引水河渠和田间地埋管道,使地表水灌溉面积逐年提升(tíshēng),2023年达445万亩,2024年已提升至514.5万亩,总蓄水能力达到4.92亿立方米。”衡水市水利局(shuǐlìjú)副局长袁勇说。
“尽管水畅了(le)、渠通了,有时仍不能完全保障每块田都能浇上水。”听着(zhe)水利局工作人员的讲述,记者有些费解。
原来,在以往,位于河流上下游的不同(bùtóng)县(xiàn)区间在灌(guàn)溉期会发生“无序抢灌”现象:因缺少统一管理,上游县区或(huò)乡镇会通过控制闸涵、架设临时泵站等手段,争夺河渠水资源进行灌溉,导致下游灌溉河渠无水或者流量不足。
为破解(pòjiě)这一难题,衡水在(zài)灌溉期引水调度实行“提级管理”,将原来的县级调度改为市级统筹调度,并推行“先槽蓄再开闸(kāizhá)”模式,避免“农水”之争。
“我们利用一县一张农灌图,摸清农业灌溉需求与(yǔ)蓄水底数,逐个乡镇(xiāngzhèn)制定引蓄水计划,提前利用各地的河湖坑塘蓄水,待水量达标(dábiāo)、各地能保障灌溉需求后,再统一调度放水,实现上下游同时用水。”袁勇说(shuō)。
在这一过程中,衡水各县市区立足(lìzú)本地实际,通过盘活农村坑塘等各类“小微水体”,构建起“蓄水为用(wèiyòng)、生态为美、灌溉为农”的多功能水网(shuǐwǎng)体系。
在景县韩堡定村,该村在村南扩挖(kuòwā)、整修了一座可蓄水约13万立方米的坑塘,并通过输水管道引来马家渠的地表水,农灌(nóngguàn)期间(qījiān)用于灌溉。
“目前,我们村4眼农灌(yǎnnóngguàn)机井全部关停,亩均(jūn)节水约20立方米,灌溉成本由井灌每次60元/亩降低到渠灌每次30元/亩,实现了节省灌溉成本和(hé)压减地下水开采的双重目标。”韩堡定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张春利说。
上技术,强制度,全社会(shèhuì)掀起节水高潮
外(wài)调水多了、足了,农民是不是就可以像过去一样大水漫灌、随意使用了呢?袁勇告诉(gàosù)记者,“外调水保生存,节水谋发展。从长期来看,节水能提升水资源(shuǐzīyuán)韧性,保护生态,是一种更加‘治本’的(de)方法。节水才是应对长期缺水的终极方案。”
5月24日上午,在衡水市饶阳县大尹村镇北北岩村,果蔬种植大户(dàhù)王青怀(wángqīnghuái)轻触手机屏幕,启动智能微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。清澈(qīngchè)的水流(shuǐliú)随即顺着黑色的滴灌带精准滴入每一株西红柿根部,红中透粉的果实十分诱人。
“加入(jiārù)智能微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,省了50%的(de)水,还特别省时、省力、省钱,每亩大棚每年能节省成本1500多元。”王青怀说,现在村里(cūnlǐ)的5000多亩大棚,95%以上都安上了智能微滴灌系统(xìtǒng)。
如今,在衡水,广大农民(nóngmín)以种植结构调整为(wèi)抓手,强力推进节水技术的广泛应用,发展喷灌(pēnguàn)、微灌、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59.9万亩。
到底(dàodǐ)该浇多少水,农民把握不好,怎么办?专家来支招。
今年3月份春灌大面积(dàmiànjī)展开时,衡水市故城县组建由农业农村、农业科研等部门(bùmén)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帮扶队,深入各村开展技术指导。
“技术人员来到(láidào)我家地里时,我正准备给前野庄村种的80多亩麦田浇返青水。技术人员告诉(gàosù)我,因为我种的是抗旱品种冀麦,加之墒情不错,可以不用浇水。我这一遍水一亩地光电费就省(shěng)了七八十(qībāshí)块钱。”故城县郑口镇前李庄村民许钢胜说。
不仅是农业,衡水在(zài)全社会掀起节水高潮。
近年来,衡水在河北省率先(shuàixiān)出台《衡水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》,构建起全过程、全行业、全社会节水体系。当下,衡水又(yòu)在合同节水管理工作上(shàng)不断发力。
“合同节水管理(guǎnlǐ)就是指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(yòngshuǐ)户签订合同,由服务商负责募集资金、集成先进节水技术,对用水户的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运营管理,并通过(tōngguò)节水产生的经济效益回收投资成本并获取利润的模式。”衡水市节约用水促进中心副主任(zhǔrèn)贾鹏飞说。
5月21日,在衡水恒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,经处理达标(dábiāo)的中水通过专用管道输送至冷却塔,替代了原先使用的南水北调水源(shuǐyuán)。
“中(zhōng)水利用大幅降低(jiàngdī)了生产成本,2024年企业中水利用量达260万立方米,年节约生产成本400多万元,今年预计(yùjì)利用量可达450万立方米。”公司水务经理刘乃龙说。
“目前,衡水市已建成193家节水型单位、76家节水型居民小区、59家节水型企业(qǐyè)、2家节水型高校。”衡水市水利局局长侯玉东说,2024年,衡水市万元(wànyuán)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(xiàjiàng)18.5%;万元工业(gōngyè)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45.9%。
节水(jiéshuǐ)助力地下水压采治理。2024年12月份,衡水(héngshuǐ)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埋深62.91米,较上月回升1.95米,较上年同比回升4.24米,较2018年同比回升11.80米,三项指标均(jūn)排名河北省第一。(稿件原载《人民日报海外版(bǎn)(hǎiwàibǎn)》2025年06月24日第08版,记者史自强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